2012年7月3日星期二

怀旧

因为听到一首好听的歌曲,特别想把它用来做视频,于是晚上花了不少时间去折腾这个东西。当做成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的人性悲观主义又泛滥了。。。过去太美好,不忍回顾。未来太渺茫,不敢设想。

2012年6月14日星期四

一无是处的生活

SAI学不会,铅笔描图彻底失败,miku和luka,不用想,应该也调教不好。想起当年那本Dreamweaver的书,被by说“怎么还在看”,想起买了n年却一直没有翻的超过“形容词比较级”的旧的日本语教材,想起中途停下来的电子琴(当然这是这些例子中唯一我还能稍微自己开脱一下的例子),想起晚上大叔说莫哥拉他去看球……于是觉得,似乎自己一直处于没什么特长的状态啊。游戏都不怎么会玩儿,网络和操作系统真心其实也不懂什么。真不知道这些年是怎么坚持过来的,还有信心面对世界……╮(╯_╰)╭ 一种失败感油然而生。。。这叫什么?什么都知道一点儿……什么又都不精。连英语和俄语,不也都是这样?

突然又觉得奇怪,高中是咋度过的?为啥直到大学前,都还能被当作模范学生呢?为啥当时不会觉得“太困难,我放弃了,我不想玩儿了”?真不知道中间的转折点是什么……

不能侃侃而谈地说学术、经济、政治,也不能侃侃而谈地聊娱乐、八卦圈或名人,连自己的专业知识恐怕说出来也会被同行的人鄙视。唉,你还真的能面不改色心不跳地坚持到今天啊……不容易。真不容易。

2012年4月5日星期四

追逐繁星的孩子

晚上看了新海诚的《追逐繁星的孩子》,很早就下了的片子,但是当时只是浏览了一下,并且看了一些评论,知道这部片子的风格和剧情都很像宫崎骏的作品,当时也就没有继续看下去。今晚却不知为何看了起来。

虽然一边看一遍略带着吐槽的心情(貌似“吐槽”一词也不是很恰当),“这简直不就是《天空之城》的blabla么”“这不是《幽灵公主》的blabla么”一类的,但是看完了还是感觉很有感触的样子。

虽然并不清楚这个感触是什么,但是似乎有种很受震动的感觉。

还有这篇影评根据很好,于是就放到了onenote里面(原文自己翻onenote去……)。

感觉新海诚的片子看完了以后总是要问一句,然后呢?似乎总是没有说完的样子。或许就是不喜欢这种似乎未完结的感觉吧。

回到片子主题中来。女主明日莱,究竟是追随着什么来到那个世界的?我能读到的东西,她似乎没有朋友,要做很多家务,父亲早早去世,母亲很忙碌,只能很久才回家一次。于是在她的生活中出现了只能读书的情况,似乎也不是很确切,不过她的确学习很好就是了。或许,应该说的是,在她的生活中出现了一个永恒的词“孤独”,于是孤独的她就在山坡上用废旧的山洞做了自己的一个秘密小屋,在自己的世界里聆听孤独的声音。

她说,感觉总是向往着什么,远方的什么。但是这真的是她追随着一个不切实际的传说去那个神秘的世界的原因吗?

那只猫带她走过很多,在她真的了解到自己内心的想法的时候,它便不再引导她了,它知道,她自己应该走下面的路了。在她面对那个悬崖的时候,她动摇了,或许她意识到,自己并没有老师那么想要到达生死之门,她并不是想要让某个重要的人复活。她追随的,不是一个虚幻的人,而是心。既是瞬的弟弟“心”,也是她自己的心。

妈妈的关心,老师的赞扬,为数不多的朋友的等待,自己度过的那些孤独或繁忙的夜晚,在山坡上看日落时听到的神奇的歌声,小猫带来的那些欢笑,对瞬的朦胧的爱、仰慕,咪咪倔强的不肯一起离开,老师的执着……这些都是她在一个人走在河水中所想到的。或许她一直都没有弄明白自己的心,更不要说心的心了。但是这一刻,她体会到了,自己前来,其实只是为了自己。为了那个远方,为了那个自己。当她明白了这一切,便知道自己之前所使用的那些借口,那些用来掩饰的理由,都无法成立了,而又没有力量去面对现在的一无所有,于是她感到无助,感到软弱。

Hello. Goodbye & Hello. 看到有人将它翻译为“相遇,分别与重逢”,我想,hello应该是和心说的吧,goodbye大概是和心以及留在那个世界的老师说的,最后的重逢,应该是明日莱和自己的新生活,那个经历过这一切的自己所说的。

不知是否会有重逢,或许心和老师也不会在那个世界里一起去冒险吧,大概,上面的再见,就是三个人永远的再见了。

这一切,每个人都得到了什么,但是让人不免伤感的是,当大家真正意识到这一切的重要和美好的时候,就是说再见的时候了。而且没有什么能阻止这场分别。于是在那个连接两个世界的水池边,当一阵涟漪飘过,老师的回头没有一丝留恋,而心拽了一下自己的披风,遮住了自己右臂的伤口。似乎都想要真正和这段经历说“再见”了。

就像千寻经历了那一切,大家都要向前走,不能回头地向前走,或许是当初自己十分想要的结果,但是经历了这一切之后,却又很不舍。只希望,这带给自己的记忆,能真的和那歌声一样,融合成自己的一部分,永远荡漾在心中。

2012年3月20日星期二

近况

于是其实倒是没什么事情。昨天在Dr.She的wordpress的博客上看到原来好多人都在写博客,被他问起来,我有没有博客,就想起来,貌似很久都没有动这里的东西了。写东西的时候越来越少,不知道是心情的缘故,还是年龄的缘故。虽然每天有努力记录经历,但是其实之后也并没有再回去看过吧,似乎仅仅是一个记录而已,并不是想要回忆什么。所以其实自己写的东西也很少再去看了,也不会像微博那样,写一些毫无意义的见闻什么的。
一直在各个地方删东西,校内也好,各种空间也罢,都为了不留下什么东西,似乎是谨慎过度了?或许只是一种习惯而已。有些东西写过了,不想再看了。
于是还是来记录一下近况(咦?貌似并没有这个意向的说……)好吧,那就省略最近的烦心事好了,说说最近看的书吧。嗯,Howl’s moving castle。既然是英国的作家,所以看得就是英语原文的,而且以这种小说的情况来看,估计也会是原文的比中文翻译更好找的吧。
原作的人物形象比宫崎骏的改编中要丰富很多,因为毕竟小说可以有更多的空间来对人物进行塑造。小说的语言有些生涩,一来作者毕竟也不是这个时代的人了(毛,人家明明还是同时代的!至少比托尔金或者路易斯要年轻很多了!),二来关于中世纪魔法什么的主题,还是会有一些生词的。看到了一个评论,觉得还算比较公允,就是哈尔在原著里更加像一个主人公了,而不是路人甲。的确,宫崎骏作品有着鲜明的“女主人公”特色,可以说很少的情况下宫崎骏的作品会以男主人公为主人公(这句话怎么这么别扭),哈尔的转变在动画里面就显得有些突兀了,因为对他之前的形象,所遇到的事情等,都没有什么具体描写,仿佛就是俗套一样,男女主人公必然会相爱。宫崎骏的“努力”“反战”“成功”题材,也很明显地体现出来,但是其实原作根本没有什么反战和和平的内容,相比起来,原作更接近于童话故事,而不是布道。
再来说苏菲,是一个会嫉妒,会后悔自己嫉妒,会发脾气也会怀疑自己的人,一个更加普通的那个年代的、那个情况下会产生的人的形象,而不是完美的动画里的苏菲。她爱上哈尔的过程,虽然没有明确写出来,但是却在言行中都能透露。
剩下的说一说让人感到比较惊讶的地方吧。麦克是个十五六岁(还是十七八岁?忘记了……)的学徒,而不是七八岁的小孩子,书中叙述是一个“瘦瘦的,高苏菲一头的,皮肤黑黑”的孩子。哈尔家门口的黑色门把手,其实并不是通向什么战场,而是哈尔在现实世界的家,基本上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威尔士,在那里,哈尔在写博士论文……关于魔法的研究。有种很穿越的感觉……
突然不知道写什么了……先这样吧……还在看中文版的,看完了再回来写下面的部分好了。